"/>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www.sjzsimeng.com)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制造假象,誘其就范,使戰局始終居于主動地位。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桂陵之戰后,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后,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公元前341年,魏國再次發兵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采用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張,與韓結好卻不急于發兵。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損時,才于次年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
戰國中期,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敗魏軍的一次著名伏擊戰。
魏于桂陵之戰中被齊擊敗,又被秦奪去河西重鎮少梁(今陜西韓城西南)、舊都安邑(今屬山西運城),然其實力尚未根本削弱。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魏又召集鄒、魯、宋、衛等國赴逢澤(今河南開封南)會盟,自稱為王。齊、楚、韓等國對此不滿,拒不赴會。次年,魏命龐涓率軍伐韓。
韓求救于齊。孫臏認為可待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既可令韓完全聽命于齊,又有更大的把握勝魏強兵。齊威王于桂陵戰后圖謀繼續利用三晉矛盾,給魏以致命打擊,遂采孫臏之議,暗中許諾齊將出兵,韓得此諾即全力抗魏,五戰俱敗之后全面倒向齊國。二十七年,齊以田朌(一說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
孫臏仍以攻其必救的“圍魏救趙”戰法,直奔魏都大梁,龐淚聞齊進軍國都,遂撤韓圍回師,欲擊齊軍于大梁,然齊軍在過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入魏境不久,知韓圍已解,即還師回齊。魏軍不甘計劃落空,興兵遣將,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軍10萬追擊齊軍,過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時,太子申本欲聽從徐子之議退軍,但龐涓自恃精銳,邀功心切,欲全殲齊軍,并深入齊本土。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即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示弱。魏軍一路追來,見齊軍遺灶,龐涓果以為齊軍經長途跋涉,兵力已損失大半,不堪一擊。
其志益驕,竟不用主力,只率輕車銳卒晝夜兼程追趕。齊軍到達馬陵,孫臏見馬陵地勢險隘,道路狹窄,兩旁林木茂密,又估計魏軍必于傍晚到達此地,遂在馬陵設伏,將蒺藜布于前,當作溝塹;以戰車、大盾構成野戰的前沿壁壘,令弓弩手埋伏其后;在戰車上布置弓弩手和執戟甲士。魏軍果如期而至,進入齊軍伏擊圈,因連日疾行而疲憊不堪。www.sjzsimeng.com齊軍則以逸待勞,萬弩齊發,全面出擊,殲滅龐涓所率部眾,殺龐涓(一說自殺)。又乘勝進攻,擄魏太子申,全殲魏軍。魏國實力大損,其勢始衰,齊、秦逐漸成為東西方對峙的強國。
馬陵一戰,齊軍再次運用“批亢搗虛”(《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之策,迫使魏軍回救,陷于被動;針對龐涓驕傲輕敵,不過早與之決戰,而以退兵減灶之計調動魏軍,出奇制勝,以作戰指導的高度主動性、靈活性,創造了中國占代戰爭史上一個出色的機動戰例。
齊國在桂陵之戰,以及在隨后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 并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挾戰勝之威,齊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魏國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遭受重創后,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從此喪失了與齊秦兩國爭霸的能力。
馬陵之戰作為中國古代軍事 史上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魏馬陵之戰知名度高,傳播范圍廣,影響大,不僅有極高的軍事研究價值,而且對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漢高祖劉邦的疑心極大,張良陪伴皇帝左右還能夠自保,這確實是...[詳細]
秦始皇陵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重點保護、研究對象,自被發現以來就一直有著大量的謎題在困...[詳細]
《列女傳》是2009 年哈爾濱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劉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詳細]
多爾袞的一生都被重重謎團包圍,與皇太極的皇位之爭、與孝莊太后的情史糾葛。他戰功赫...[詳細]
九層妖樓,青海都蘭熱水血渭一號大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海都蘭吐蕃古墓群中最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