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于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戰爭,雖屬于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后,曹操終于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曹操在戰事初期處于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1、曹操于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于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后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后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后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斗,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于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袁紹在戰事上處于優勢,戰況急轉直下只因為一個人——袁紹。
1、謀士田豐曾勸袁紹在曹操東征劉備時出兵襲擊曹操后方,諫阻袁紹現在征伐曹操而以“擾亂軍心”被袁紹下令監禁。
2、謀士沮授因建言緩兵之計以耗曹操糧草,切莫心急進軍而監禁,又因指責袁紹錯誤安排嗜酒如命的淳于瓊鎮守烏巢看管糧草而被殺害。http://www.sjzsimeng.com
3、謀士許攸因得可靠消息建議袁紹分兵占領許昌而被懷疑與曹操有密謀,正可謂“干大事而惜身”,最后許攸反而帶著大量情報消息投奔曹操。曹操以禮待之,終得回報。曹操最后依靠許攸的信息,突襲只有淳于瓊看守的糧倉,并設下圍殲之計,最終獲得官渡之戰的全面勝利。
總結:曹操虛心聽取謀士的意見,而袁紹聽信小人,不接納人才的意見,這就是雙方領導的差距。
以上就是關于“官渡之戰勝敗原因分析”的故事,喜歡的朋友請繼續關注悠悠千古事,歡迎留言評論。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漢高祖劉邦的疑心極大,張良陪伴皇帝左右還能夠自保,這確實是...[詳細]
秦始皇陵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重點保護、研究對象,自被發現以來就一直有著大量的謎題在困...[詳細]
《列女傳》是2009 年哈爾濱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劉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詳細]
多爾袞的一生都被重重謎團包圍,與皇太極的皇位之爭、與孝莊太后的情史糾葛。他戰功赫...[詳細]
前段時間,吳先生和幾個老鄉,頂著寒風站在位于西北旺的網易大樓前,凍紅的雙手死死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