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www.sjzsimeng.com)
牧野之戰發生于哪一年?牧野之戰,是中國商朝時的一個重大的戰爭。牧野之戰,之所以能被載入史冊,皆因它的精密策劃和暴力行為。歷史上的牧野之戰,是不是真的像一般的史書所說呢?今天小編就來揭秘牧野之戰真正史實。
公元前1122年的某一天,周武王姬發正率兵行進在前往盟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的路上,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據說他打算從那里渡過黃河,與各地趕來的諸侯會師,然后一路東進,到商都朝歌討伐商紂王子受辛。大軍浩浩蕩蕩,其中一輛車上還載著姬發之父姬昌的牌位。這時候,兩個老頭忽然出現,攔住了姬發的馬。
他們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餓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也就是牧野之戰中的主角。兩兄弟本是遼西孤竹國君之子,因不愿繼承王位而逃到周地。此刻在姬發的馬前,他們發出了如下質問:“父死不葬,反而大興刀兵,算是孝么?以臣弒君,稱得上仁么?”
伯夷、叔齊沒能阻擋住周師東進的步伐。兩年后,姬發在商郊牧野大敗商軍,商紂王子受辛鹿臺自焚,有國662年的殷商滅亡。姬發得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周。伯夷、叔齊恥之,隱遁到首陽山中,采薇為食,最后餓死在那里。
《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牧野之戰,司馬遷困惑不解地問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伯夷、叔齊品行如此高潔,卻終于餓死,難道他們不是善人?表面上,司馬遷在探討伯夷、叔齊的命運,實際上卻是在質疑“天道”這個宏大而虛幻的詞:倘若真有所謂天道,那么這樣的天道是好還是壞呢?
牧野之戰前傳:一聲嘆息的前因后果
《詩經·頌·維天之命》是一首祭告周文王姬昌的古詩,詩中首先贊頌了天命的永恒至美和文王的盛德,然后鄭重表態,要順從文王之道,子子孫孫無窮已地傳承下去。
從戰爭形勢圖中可以看出,盟津距離商屬地很近,而姬發觀兵盟津之后卻安然而返,實因周人的控制區域已經大大逼近商屬地。
在《詩經》中,有大量歌頌周人先祖及歷代周王的作品,幾乎可以連綴而成周人的發跡、興亡史。事實上,司馬遷《史記·周本紀》的許多資料即來源于《詩經》。
牧野之戰中,商王朝可能也覺得周人有弒君嫌疑,而且子武乙狩獵河渭,本來就有耀兵示威及觀察周人實力的目的。因此,第二十九任帝子太丁即位不久就開始對周人采取行動。他先是封姬季歷為西伯,使之成為事實上的臣屬,然后又在姬季歷朝商之際,將他扣留起來,最終將其殺掉。這應該是周人與商王朝之間第一次交鋒。
姬季歷死后,其子姬昌成為周人的領袖。姬昌就是周文王,中國歷史上一個被稱為完美無缺的人,后世儒家更是將其推上神壇,稱之為圣人。每逢亂世,儒生們就不由自主地回望文王的盛德,慨嘆世風日下,今不如昔。《史記·周世家》說姬昌繼承周人先賢的大業,施行仁義,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于是天下賢人猶如百川歸海,都投奔了姬昌。伯夷、叔齊也是在逃亡路上聽說姬昌“善養老”而跑到周地的。
與周地一派“和諧”氣象不同,商王朝的宮廷里正“折騰”得一塌糊涂。第三十一任帝子受辛酒池肉林、荒淫無度,加之美女妲己亂政,朝野上下怨聲載道。西伯姬昌在西方招賢納士擴充兵馬的事情也漸漸傳到了商都朝歌。崇侯虎向子受辛進言說:姬昌積善累德,諸侯都投靠了他,大王您可要當心啊。
此時,姬昌已是子受辛重臣,與九侯、鄂侯同為商王朝“三公”,位高權重。子受辛雖然懷疑姬昌圖謀不軌,有心將其除掉,但又不能不有所忌憚—他需要一個借口,而這個借口也適時出現: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子受辛作了妃子,但她因不喜歡宮中的淫亂而惹惱了子受辛,于是被殺;子受辛不依不饒,又把九侯剁成肉醬;鄂侯不滿,據理力爭,結果也被制成了肉干。三公已去兩公,而且全部遭受酷刑而死,姬昌不由一聲嘆息。《史記》沒有記載姬昌的這聲嘆息是在周地還是朝歌發出,但它卻被崇侯虎“聽”到了,并上報到子受辛那里。公元前1144年,憑著這“一聲嘆息”,子受辛將姬昌囚禁于羑(yǒu)里,他沒有立即置姬昌于死地,這為歷史的演進埋下了一個大大的伏筆。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漢高祖劉邦的疑心極大,張良陪伴皇帝左右還能夠自保,這確實是...[詳細]
秦始皇陵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重點保護、研究對象,自被發現以來就一直有著大量的謎題在困...[詳細]
《列女傳》是2009 年哈爾濱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劉向。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詳細]
多爾袞的一生都被重重謎團包圍,與皇太極的皇位之爭、與孝莊太后的情史糾葛。他戰功赫...[詳細]
九層妖樓,青海都蘭熱水血渭一號大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海都蘭吐蕃古墓群中最為...[詳細]